范疇:五個關鍵詞,請你深思——林秉樞、王力宏、政黨、公投、2022
這五個關鍵詞,組成了台灣政治的構圖、
一國之政治、甚至整個社會是否患上了心理癌症, 有一個最為顯著的症候 – 政黨之間、政黨內部之生態,是否由「競爭力」轉向「鬥爭力」。 健康的政治,應該是80%競爭力、20%鬥爭力, 若倒過來變成80%精力花在鬥爭力、只有20%心力花在競爭力, 該國危矣。
這不僅是政黨問題,也是整體社會文化的問題。因為, 什麼樣的人民就會養出什麼樣的主流政黨;龍生龍、鳳生鳳、 老鼠的兒子會打洞。台灣的政黨、媒體、網軍、 社交媒體上的平民意見抒發,過去三個月不約而同的、80% 聲量投射出的是你死我活的「鬥爭力」,而不是我要比你好的「 競爭力」。
讀者中一部份人的思緒請打住,我聽到你了。你在問「 中國不是更爛嗎」。 台灣有內部問題和中國更爛這兩件事之間有個X關係? 你的肺炎和隔壁老王的肝癌末期有個X關係? 隔壁老王明天因為肝癌末期死了,你的肺炎就不需要治療調理嗎? 比爛的習慣,恰恰就是競爭力惡化為鬥爭力的病徵之一。
抱歉扯到個人,我實在不願意談論私人事務。 但是林秉樞案件徹底的說明了民進黨體系(如果有「體系」的話) 內的「鬥爭力」事態。台灣多數人搞不清楚「戰鬥力」和「鬥爭力」 之間的差別。戰鬥力是針對擊敗對手, 任何競技型運動都需要戰鬥力,無可厚非;但鬥爭力意涵不只擊敗, 而是踏入了搞垮弄臭抹黑,反映的是人性的低下一面。
王力宏事件,目前只是民事私領域之事。 但是其背景反映出的長時間拖拉、親緣糾葛、什麼都不放、 幾面討好、瞻前顧後而無決斷力的處世態度, 恰巧映射了國民黨的個性敗點。此事還沒有被那麼政治化, 但在鬥爭力生態之下, 被用來作政治性的情緒出征的機率也是分分鐘的事。
公投本是用來解決議題紛爭的工具, 但在台灣生態下轉成測試鬥爭力的刀刃是否鋒利的指標。 2022地方選舉,正當用途是提升地方福祉, 但看來也將淪為政黨鬥爭力對決的指標。
我衷心鼓吹競爭精神下的「戰鬥力」, 因為那是正當的權力制衡要素。但我也衷心鄙視無下限的「鬥爭力」 ,因為那代表墮落;即使那是必經之途,我也只容許它20% 的空間,而不是現在的80%。
(本文原刊於今周刊)
——作者脸书
發佈留言 for "范疇:五個關鍵詞,請你深思——林秉樞、王力宏、政黨、公投、2022"